pg电子平台2年4次交表这家互联网医疗“元老”公司今日上市
栏目: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3-09-28
 pg电子平台搭建全国首家云医院、开创互联网医院雏形,今日,互联网医疗“元老”级探索者——成立于2011年的东软熙康登陆港交所pg电子平台。与行业发展之路的波折相似,东软熙康从2021年首次提交上市申请开始,到2023年总共4次交表,才终于迎来这尘埃落定的一刻。  自2014年上线宁波云医院至今,东软熙康核心战略模式——云医院平台已复制到全国29个城市,并形成云医院平台服务、互联网医疗服务、健康

  pg电子平台搭建全国首家云医院、开创互联网医院雏形,今日,互联网医疗“元老”级探索者——成立于2011年的东软熙康登陆港交所pg电子平台。与行业发展之路的波折相似,东软熙康从2021年首次提交上市申请开始,到2023年总共4次交表,才终于迎来这尘埃落定的一刻。

  自2014年上线宁波云医院至今,东软熙康核心战略模式——云医院平台已复制到全国29个城市,并形成云医院平台服务、互联网医疗服务、健康管理服务、智慧医疗健康产品四大解决方案。

  围绕云医院平台建设与运营,四大解决方案面向地方政府、医疗机构、保险公司、企业和个人提供服务,形成了多元化的付费方。随着覆盖城市数量的增加,东软熙康整体业绩也处于稳定增长中,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分别实现年收入5.03亿元、6.14亿元和6.87亿元。

  由于业务扩张过程中持续产生大量的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研发开支以及行政开支,东软熙康仍处于亏损状态,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亏损(经调整净亏损)1.49亿元、1.26亿元和1.47亿元。

  不过,与当前业内以药品销售为主流盈利模式的情况不同,东软熙康经过10多年探索,形成了特有的商业模式。

  2014年,互联网医疗元年,除了资本市场对项目的热情追捧之外,还发生了几个标志性事件:《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出台,鼓励将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同年,广东省网络医院上线、宁波云医院启动建设,二者都是互联网医院的雏形。

  宁波云医院由宁波市原卫计委(现宁波市卫健委)与东软熙康共同打造,经过前期建设,于2015年3月启动运营,7月线下实体医疗机构开业。投用时,宁波云医院首批226名专科医生、家庭医生签约上线,开设高血压、糖尿病、心理咨询和全科医生等四个“云诊室”,可提供门诊、住院、检查、体检的预约服务,以及实现对特定人群、特定病种的诊疗活动。

  作为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平台,宁波云医院连接当地医疗机构、整合医疗资源,还与当地连锁药店等第三方机构实现互联,“云医生”线上处方可以方便地流转到连锁药店,居民可根据实际情况就近取药或享受配送服务。

  2014年至2016年,宁波云医院重点整合线上线下医疗资源,实现电子健康信息共享。

  2016年至2019年,宁波云医院平台提供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不断完善。上线智慧家庭医生,使患者和其他医疗健康消费者可签约家庭医生、实时获得医疗健康服务;2016年开始,平台根据宁波当地需求,提供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宁波云医院平台还助力医院建立远程医疗服务中心,通过平台向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远程医疗服务。

  在此期间,宁波云医院还接通了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保支付,2018年在宁波两家医院启动试点,实现23种慢病和153种药物的医保移动支付;2019年互联网诊疗和处方购药已逐步实现医保线年起,宁波云医院平台进一步赋能当地大型医疗机构

  据宁波市卫健委的资料显示,到2020年12月,宁波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均已接入宁波云医院平台。截至2023年3月底,接入宁波云医院平台的医疗机构数已由2020年底的647家增长至756家。

  此外,截至2023年3月底,宁波云医院平台已有约13000名医生和9700名护士,服务宁波11个区县的850万居民,可提供37种医疗健康服务,覆盖53个医学专科。

  随着业务和服务升级迭代,宁波云医院的关键运营数据同步增长。例如,2020年、2021年、2022年,平台提供的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分别为5900次、11000次、23000次;2023年第一季度,互联网居家护理已提供服务约9000次。其中,2021年的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量占浙江省同年服务总量的60%。因在互联网居家护理方面的突出表现,宁波云医院平台被省政府选为推广全省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的模范。

  首先,在医疗服务体系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各地大力推进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建立健康档案、打通健康数据、挖掘数据价值;总的来说,近年来各地搭建区域健康服务平台的积极性相当高。

  一直以来,阻碍互联网医疗行业脚步的一大关键因素就是可复制性。单次服务、服务包产品可复制强,但个人用户需求频次低,很难形成大规模收入或盈利;目前也有部分企业基于区域搭建业务模式,并逐步扩张,但区域间的差异使得这条路并不容易。东软熙康从打造标杆到逐步拓展,能看出是在区域复制方面找到了一些突破口。

  在云医院平台模式不断复制的过程中,东软熙康已构建起云医院平台服务、互联网医疗服务、健康管理服务、智慧医疗健康产品四大解决方案。

  其中,云医院平台服务面向地方政府、医疗机构及保险公司,提供平台建设服务和平台接入服务,包括为地方政府建设或升级云医院平台,或为大型医疗机构建设或升级独立的云医院系统;将医疗机构接入东软熙康的云医院平台,使其能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

  四大解决方案中,健康管理服务和智慧医疗健康产品收入占比最高,2020年-2022年,健康管理服务收入占比在30%-40%左右,智慧医疗健康产品占30%左右,而云医院平台服务收入约在20%左右。

  东软熙康的云医院平台通常包括六个功能模块: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家庭医生、互联网护理、健康管理和慢病管理,客户可选择一个模块或多个模块。在云医院平台的支持下,入驻医疗机构可形成包含上述内容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能力。

  一般情况下,东软熙康通过招投标获得云医院平台订单,一旦为某个城市建设云医院平台,就可高效连接当地医疗机构,将医疗机构的患者转化为互联网医疗服务、健康管理服务的用户。

  招股书显示pg电子平台,2020年以来,云医院平台服务的毛利率在四大解决方案中一直居于首位,且不断增长:从2020年的37.1%增长至2022年的46.2%,2023年第一季度已达到48.1%。

  例如,云医院平台服务将医疗健康参与者连接到云基础设施,使得各个参与方可访问或使用相应的SaaS工具、医疗服务模块;互联网医疗服务为接入的医疗机构赋能,向患者输出院内院外衔接、线上线下一体的服务;健康管理服务则依托线上线下一体化能力,通过自营医疗机构向个人或机构客户提供服务;智慧医疗健康产品丰富了医疗健康服务场景,通过各类硬件产品采集健康数据,可进一步拓宽服务范围。

  从业务发展阶段、市场环境等多方面来衡量,许多业内都认为当时是冲刺二级市场的好时机。2020年12月,继京东健康在港交所IPO之后,2021年,微医、东软熙康、叮当快药、智云健康、圆心科技先后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当时争相申请上市的一批互联网医疗公司中,无论现在是否已成功上市,大多都不只提交一次招股书。尽管创新价值在当时获得市场充分认可,但互联网医疗企业的上市之路并不容易。

  对东软熙康而言,其价值定位是为医疗健康系统中的所有参与者赋能,而不破坏系统本身。具体来说,东软熙康与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建立和运营基于云基础设施pg电子平台、以城市为入口的云医院平台,该平台整合区域医疗资源,使医疗机构和主管部门共享数据、了解患者需求,以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也能使患者获得可持续、全面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云医院平台向保险公司提供管理工具,助其控制风险。

  招股书显示,公司尚在“变现的早期阶段”,并继续产生大量的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研发开支以及行政开支。

  未来,东软熙康将持续拓展云医院平台的覆盖范围。由于各城市在医疗资源、医疗信息化基础、居民互联网医疗接受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东软熙康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做定制化开发、个性化服务设计时,需配置本地化开发和团队以保证服务质量,也需把控随之产生的成本,如何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价值,兼顾个性化、效率、质量与成本控制,还会是不小的挑战。

  2023年以来,互联网医疗行业展现出较多的消极信息,此次有企业上市,是为数不多的好消息之一;且上市公司是行业早期参与者,在提振行业信心的同时,也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即使行业遇冷,但早期建立的业务模式能够长期坚持下来,其商业价值终有被认可的一刻。

  同其他上市公司一样,东软熙康也将战略并购纳入未来规划中。动脉网此前就已撰文分析业内可能出现的并购趋势,无论是并购还是被并购,那些经历了无数次试错而筛选出来的、对医疗服务体系相关参与方价值重大的业务模式,都弥足珍贵,能够通过并购得以延续,是值得的。